美印两国表示将在抗疫中紧密合作

邓萃雯1个月前39511浏览0评论

自此時間區間,接種劑數增加272,502劑,接種後死亡增加81人。

接種疫苗後,免疫細胞的化學信號會在全身反應。曾施打玻尿酸填充物者,若施打COVID-19疫苗恐產生局部腫脹現象 其實,美國去年底,發現在打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的第三期約3萬名的人體臨床實驗的報告中,指出有3名女性受試者,在接種疫苗之後的24至48小時後,在曾施打打玻尿酸填充的地方,局部出現了腫漲現象。

节令之美|芒种:仲夏始登场 “三夏”大忙时

同樣,已接種過疫苗的患者,也不應被排除在將來接受任何玻尿酸的注射。以上資訊供有相關疑慮的民眾參考。這樣子,你懂了嗎? 最後,筆者對兩個問題進行統一答覆。研究人員也發現,一些填充物像玻尿酸,會在注射後3至5個月開始分解,這可能導致分解產物,也剛好暴露於免疫反應的誘發物質(例如:疫苗、藥品),可刺激,引發一連串的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我們醫療會把這種的免疫反應,稱為遲發性過度反應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為什麼接種COVID-19疫苗後,會產生腫脹現象呢? 疫苗接種,是人體內,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同樣的,對於流感疫苗、其他細菌/病毒疾病、或牙科手術,過去也發生罕見免疫反應,而導致身體內的填充物注射的地方,產生了局部腫漲的。她希望跳脫歷史脈絡,試著摸索一種幻想的共同體。

故事寫到,大祝女下令宇實要與同齡的游娜(yona)一同成為祝女,生活在島嶼上。」 這小說故事結局是光明的或灰暗的?她說,由讀者自由想像這座島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小說中與宇實、游娜同齡的男孩拓慈(tatsu)是男生,不得學習女語,但偷偷地學習,女語學得比游娜還好。她認為,幾千年來,透過男人的視野、男人的文字書寫的所謂的歷史、正史,其實都是經過男性視點解釋過的東西,即使是相對性別較平等的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一些思維、邏輯、科學知識乃至於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

這讓她覺得很像與世獨立的一個烏托邦地區李琴峰說,透過小說,虛構3種語言,某種程度反映出日語在過去歷史上的一些變化。

节令之美|芒种:仲夏始登场 “三夏”大忙时

李琴峰說,「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具有雙重意思,它是不會讓人感覺疼痛的麻醉劑,同時也是在加工後可變成毒品賣錢的,因此是雙重隱喻。被問到為何將故事主軸設定在島上男性無法當領導人、沒權力等重點,李琴峰表示,權力這種東西其實文學作品,特別是她之前的幾部作品多所探討。烏托邦是西洋的概念,若以中國或東洋的概念來講,就是桃花源或紅樓夢裡的大觀園,是理想的樂園。宇實與游娜承諾拓慈,倆人若當上祝女就改變男生不能當祝女的規則,並承諾也會教導拓慈歷史。

因此她構思,有沒有可能在日本幻想出一個類似的桃花源或烏托邦地區,她讀了一些琉球(沖繩)歷史神話等,創出一個世界。她說:「歷史不可能完美、人類所建構出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完美,包括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都不斷地在尋求改善或變革的契機,這座島嶼也走在變革的路上,雖然現在不那麼完美。她希望跳脫歷史脈絡,試著摸索一種幻想的共同體。故事寫到,大祝女下令宇實要與同齡的游娜(yona)一同成為祝女,生活在島嶼上。

烏托邦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人類幻想出來的理想,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理想,但對另外某些人而言,不見得是理想。她在「彼岸花盛開之島」想寫的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

节令之美|芒种:仲夏始登场 “三夏”大忙时

她認為,幾千年來,透過男人的視野、男人的文字書寫的所謂的歷史、正史,其實都是經過男性視點解釋過的東西,即使是相對性別較平等的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一些思維、邏輯、科學知識乃至於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她將這樣的神話引用到小說中。

李琴峰受訪時表示,如果讀者閱讀過她的作品,像是《獨舞》、《倒數五秒月牙》、《北極星灑落之夜》、《星月夜》等,可知道有幾個蠻重要的主題,像是語言的問題、國界的問題、文化的問題及性少數的問題。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對政治、歷史的思考。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島嶼,她希望透過有些科幻成份的小說,將她重視的幾個主題整合起來。她表示,為了撰寫這部小說,構思相當久,最初靈感源自北歐丹麥哥本哈根裡的嬉皮自治區「克莉絲汀安娜自由城」(Freetown Christiania),自治區內的氛圍與外界完全不同,若要踏出,有道拱門上面寫著「你將進入歐盟區」。拓慈不懂為何男生不得學女語、無法當祝女。這讓她覺得很像與世獨立的一個烏托邦地區。

小說中與宇實、游娜同齡的男孩拓慈(tatsu)是男生,不得學習女語,但偷偷地學習,女語學得比游娜還好。她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部新作想的是人類歷史的反思。

這座島嶼只有女性才能傳承歷史,擔任所謂的島嶼領導人(noro,暫譯祝女),最高領導人是大noro(大祝女)。她說,回顧人類歷史,人類從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在很原始時候有很多母系社會存在,但進到農耕社會後,很不可思議的,都變成父權系社會。

文:楊明珠 台灣旅日作家李琴峰14日以新作《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が咲く島)榮獲日本純文學最重要獎項「芥川獎」。李琴峰在這部小說中用日文片假名(發音niraikanai)形容遠方海洋彼端的一個世界。

同樣的道理,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其陰影的一面,將男性排除在宗教、政治體制之外這一點就是陰影面。像是對現代日本及現在台灣與中國的一些危機意識、危機感進行批判。這部小說融入許多題材也提出許多問題意識。她說,那是沖繩神話中位於海洋彼端的樂園,人們幻想海洋彼端是神仙居住的樂園。

」 這小說故事結局是光明的或灰暗的?她說,由讀者自由想像這座島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文:漫遊藝術史編輯部本期作者陳慧盈,曾就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視覺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策展/知識組」(Curatorial/ Knowledge),深入思考策展如何在視覺文化研究的脈絡下被討論。

Photo Credit: 高雄市立美術館2019年於高美館策畫《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重新立定腳步,對南島當代藝術進行反思,嘗試以「原民性」作為擴散發想的方法,尋求更多可能性。承上述,請分享令您印象深刻的展覽?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將美術館作為推動與轉化生態議題的場域,打造一個以生態系統為方法的跨領域對話和參與平台。

雖然最後刊出的文章也許因為篇幅關係,有被大量刪改,但撰寫這篇書評,除了是期待能為藝術史投入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同時是呼應「漫遊藝術史」作為一個有趣且可親的藝術史知識平台,能藉此推廣策展研究與教育,更希望能幫助自己或臺灣的研究者們,在尋求借鏡與對話的過程中,發掘出某些建構在地策展知識的路徑。一是很感謝老同事們願意帶領我,每次拜訪部落,或是與族人、藝術家或研究者談話,總讓我見識到各種饒富智慧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宇宙觀以及我未曾想像過的臺灣,也多少能理解到原住民文化在現代國家治理下所遭遇的一些問題。

當初是考慮到這是高美館相當珍貴的資產,如果能讓更多人共享累積下來的資源,並激起各種觀點的討論,可以吸引到更多能量挹注到這個領域。Makotaay藝術村整合了東海岸從港口部落(Makotaay)到長濱鄉(Kakacawan)一帶的藝術聚落,形成具有東海岸精神的共享基地,以藉由展覽、駐村創作營、論壇、行動、工作坊、講座等各類型活動,讓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在此聆聽自然、共振創作、分享生活。Photo Credit: 《取水》伊祐・噶照,《取水》,位於花蓮823藝術村。Photo Credit: 漫遊藝術史 Q1:〈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的寫作動機?策展成為一門學科約略是近30年來的事情,在此之前,策展往往作為展覽史的一部分附屬於藝術史之下。

我接觸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時間其實不算長,主要是2019年時籌辦「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並提案規劃重建「南島當代藝術線上資料庫」,後來還申請到文化部經費進行「南島記憶工程」的系列講學與交流計畫(因轉職之故,後續由其他同事執行,成果可點此。我認為美術館或博物館展覽始終有個重要任務,就是作為公眾對話的平台,因此我也很重視展覽是否有適切的活動或設施作為引線,讓我先前提到的這些要素更好地被理解與串連。

回國後投身於美術館專業,曾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現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請您分享部落田野調查的收穫?藝術家伊祐・噶照(Iyo Kacaw)作品《取水》(miladom),位於花蓮823藝術村(Makotaay藝術村其中一據點)。

伊祐・噶照作品多回應部落的傳統精神與當代處境,以及對山林海洋的深切關懷,此作正是藝術家將自己與部落耆老共同為Makotaay引水的過程化為創作,不言自明地呈現了阿美族社會在以年齡階級作為部落公共事務運作基礎下,長幼有序、互助合作的精神。請簡介高美館與南島當代藝術相遇的緣由,發展目標,以及具體的成果展現。